close

  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 田保華
  如何在素質教育下辦有靈魂的教育?答案是:讓每一位校長都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校長,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教師,推進“有靈魂”的教學,培育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
  必須辦學生喜歡的學校
  厭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癌症。九歲的孩子想退休!因為爺爺退休了可以不上班,自己退休了就可以不上學。這是一種悲劇。國家也好,民族也好,理想也好,夢想也好,人生也好,幸福也好,作為教育者,還是應該從讓孩子喜歡上學開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歸屬感是人的不可缺少的中等層次需求。
  要提高孩子的學校歸屬感指數,校長的責任應該是辦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讓學生喜歡上學。教師的責任,應該是構建一個學生喜歡的課堂,讓學生上課不瞌睡,不厭學,不逃學。教師的能力,應該是讓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學科,喜歡自己的課堂。學生不喜歡上學,不是教育體制和政府的問題。學生不喜歡自己,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教師自己的能力問題。
  教育就是使人向善向上
  使人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必定包含著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的意圖和努力。
  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向孩子施加的影響是否都符合“向善向上”這一教育的道德標準?我們經意不經意間有沒有傷害過孩子?有沒有因為我們的傷害而使孩子失去了上進的勇氣和信心?
  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於德,以合乎道的途徑,至於德之目標。所謂“道”,即規律:教學過程要遵循規律;所謂“德”,即德性、人性: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增進人的幸福。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有道”的事業,當然應該同於“道”;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養德立德”的事業,當然應該同於“德”。教育孩子“立德”的成年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德”之人,而且教育的方式還應該符合“道德”的要求。美國教育家、哲學家內爾·諾丁斯的經典著作《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徑》中,提出了一個主張:教師以“關心者”的身份出現,才能與學生的道德相遇。我們無法奢望也根本不可能讓孩子在冷漠、歧視、體罰、傷害中去喜歡我們、去愛我們。
  改革評價方式讓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是一種價值追求。評價引領發展、促進發展。但是,評價不當,只會制約發展。我一貫非常固執地認為:學生向教師學習,一學做人,二學學業;教師教學生,一教做人,二教學業。教學質量,首要的是學生的做人質量,其次才是學業質量,第三還應該包括學生的身體質量和生命質量。
  教學質量,理所應當地涵蓋著學生的身體質量、生命質量和學生的生命境界。我認為道德評價應該是體現出與培養目標一致性的評價,凸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評價,科學的、客觀的、公正的、體現教育規律的評價。
  道德評價要求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學業質量是教育質量的重要標誌,但不是唯一標誌。單就學業質量來說,也不是僅僅以分數的高低為標誌。
  為了從制度上扭轉“以分數論質量”的局面,2011年,鄭州市加入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評價指標體系”項目實驗,依據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等10個標準,對市內八區小學四年級和初中八年級8萬餘名學生的學業質量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符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的“綠色體檢”。
  僅就“學業水平指數”來說,鄭州市高於“全國常模”,但是,教師和學生的“付出”也高於“全國常模”。這說明我們還是“高碳、高消耗”,與道德課堂所倡導的“低碳、高效”還有距離,與“綠色指標體系”的要求還有距離,道德課堂建設的水平還需要提升。
  所以,我們必須:一是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多元評價,更全面地看待學生的發展,發現學業成績背後的原因,發現成績數字本身所反映不了的發展問題。二是實現過程性評估,通過對於學生在課堂中點滴微觀行為的捕捉,發現學生的常態,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進而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滿足了學生的需求,進而改造課堂的流程。 鄭州報業集團記者 張勤
  (原標題:素質教育就應該是辦學生喜歡的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k64rklw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