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系統家具004年5月16日,以色列時任總理沙龍在耶路撒冷官邸出席記者會。資料圖片">
  2004年5月16日,以色列時任總理沙龍在耶路撒冷官邸預防癌症須知出席記者會。資料圖片
  2010年10月19日,在以色列特拉關鍵字行銷維夫,藝術家布拉斯拉夫斯基創作的沙龍躺在病床上的雕像在一家畫廊展出,引發爭議。">
  2010年10月室內裝潢19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家布拉斯拉夫斯基創作的沙龍躺在病床上的雕像在一家畫廊展出,引發爭議。
  昏迷8年後,以色列前總理阿裡埃勒·沙龍11日去世,終年票貼85歲。
  “他決定走了”
  2006年1月4日,時任總理沙龍因嚴重中風被送進醫院搶救並一直陷入昏迷。同年4月11日,以色列內閣宣佈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
  昏迷期間,沙龍一直依賴生命支持系統。今年1月1日,他的身體狀況突然惡化,多個重要臟器、包括腎臟和肺功能衰竭。6日,他的血壓和心跳恢復正常,但9日情況再度惡化。
  以色列特拉維夫謝巴赫醫療中心11日宣佈,院方採取多種措施,試圖穩定沙龍的病情,但是沒有成功,沙龍當地時間大約14時去世。
  “今天,他打輸了最後一仗”,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說。
  醫療中心主任澤埃夫·羅特施泰因5日說,沙龍“像一頭獅子一樣在戰鬥”。希伯來語中,“阿裡埃勒”的意思就是獅子。
  次日,羅特施泰因作出悲觀預測,說只有奇跡才能拯救沙龍。
  沙龍1日狀況惡化後,他的兒子奧姆里和吉拉德一直守護在旁。“他走了。他決定走了”,吉拉德11日在醫院對記者們說。
  將舉行國葬
  《耶路撒冷郵報》報道,以色列政府將為沙龍舉行國葬。他的遺體將安放在以色列議會大廈供憑吊。葬禮將在沙龍在內蓋夫擁有的農場舉行。他將與第二任妻子莉莉葬在一起,後者2000年因癌症去世。
  沙龍下月26日滿86歲。 新華社特稿
  鏈接
  九年病情回顧
  2005年6月18日,由於輕微中風,沙龍被送往耶路撒冷當地的一間醫院。報道指沙龍感到不適,及言語上難以溝通。之後他突然在以色列軍方電臺現身,表明自己將會繼續擔任以色列總理,勸諭人民不要擔心。
  2005年12月18日,沙龍再次因輕微中風入院。不過兩日後(12月20日)即出院。沙龍當時似乎已痊愈,甚至在午餐時吃了兩塊巨型牛扒,不過醫生已提醒沙龍註重飲食健康,以免再次中風。醫生還計劃在2006年1月為其進行心臟修補手術。
  2006年1月4日晚,沙龍因突發嚴重中風被緊急送往耶路撒冷哈達薩醫院進行搶救。1月6日,因為腦溢血不止,沙龍再次被迫進行手術。哈達薩醫院院長什洛莫·莫爾及沙龍助手指出其或將無法履行總理的職務。1月9日,沙龍在醫生逐步減少使用麻醉藥後,開始恢復獨立呼吸,但仍要佩戴氧氣罩。莫爾指出,沙龍情況仍然危殆,會在他蘇醒後,再評估他腦部受損的情況;而另一方面,代總理艾胡德·奧爾默特承諾,會繼續沙龍的政策。1月11日,沙龍病情好轉,但仍然嚴重,莫爾計劃停止為他註射麻醉劑。2月10日,沙龍的消化系統嚴重受損,情況危殆,醫生指他生存機會甚低。4月11日,以色列內閣召開特別會議,宣佈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同時任命代總理艾胡德·奧爾默特為臨時總理。這意味著以色列政壇長達五年的沙龍時代正式結束。
  2007年4月18日,沙龍之子稱沙龍病情有好轉,甚至一度能夠開口說話。
  2010年11月12日,他由親屬接回家中護理。
  2014年1月2日,沙龍情況再次轉趨危殆,多個主要器官衰竭,被指可能有生命危險。
  2014年1月9日,沙龍病情極度危殆,或隨時離世。
  2014年1月11日,沙龍在特拉維夫謝巴赫醫療中心辭世,享年85歲。
  維基百科
  評價
  以方:“最偉大的保衛者”
  總統佩雷斯以“勇敢的戰士”“無畏的領袖”評價沙龍。
  “他是以色列最偉大的保衛者和最重要的設計者之一”,佩雷斯說。
  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說,沙龍“將永遠活在以色列人心中”。
  司法部長齊皮·利夫尼對沙龍去世表達“沉重悲痛”,評價他為“勇敢的戰士、指揮官、領袖和雙腿深植於以色列土地上的農夫”。
  巴方:“應下地獄的罪犯”
  巴勒斯坦人對這名宿敵之死感到高興,稱他為“罪犯”。
  在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稱沙龍之死為“歷史性時刻”。
  路透社援引哈馬斯發言人薩米·阿布·澤爾希的話報道:“這個暴君不在了,我們對勝利更有信心。這名罪犯的雙手沾滿了我們人民和領導人的鮮血。今天,他死了,我們的人民興奮不已。”
  另一名哈馬斯發言人薩拉赫·巴達維說,沙龍留給巴勒斯坦人的記憶只有“痛苦、鮮血、折磨、背井離鄉和罪惡”,他應該“下地獄”。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高級官員賈布里勒·拉吉布認定沙龍下令暗殺了巴勒斯坦國前總統亞西爾·阿拉法特,是“罪犯”,應該被送上國際刑事法庭。
  德新社報道,沙龍死後,黎巴嫩一處巴勒斯坦難民營中,巴勒斯坦人朝天開槍慶祝。
  新華社
  隨筆
  世上再無沙龍,中東恩怨依舊
  2014年1月11日,特拉維夫,中風倒下昏迷8年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離世,空餘爭議任人評說。
  8年間,沙龍沒有留給世間隻言片語。沒人知道:在2006年1月4日那個傍晚,在保持清醒的最後一刻,他想的是什麼?這是個遺憾,更是個懸念。
  在阿拉伯人眼中,他是雙手沾滿鮮血的“屠夫”: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帶領傘兵旅虐殺戰俘;在黎巴嫩戰爭期間指揮以軍屠殺難民;對巴勒斯坦人實施恐怖政策,並借巴人“起義”之機大開殺戒。
  而在多數以色列人眼中,他是國家利益的堅定捍衛者、受人擁戴的英雄。以色列主流的《國土報》曾在一篇文章中稱,作為與以色列國同時代的領袖,沙龍經歷了這個國家無數次危機和十字路口,體會過軍界宦海沉浮,驍勇善戰又果敢堅忍。
  眾所周知,在中東地區,和平,是一種“承諾最多、兌現最少”的現象,而沙龍在倒下前曾被認為是能推動談判並敢於作最終決定的人選。
  在確保以色列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建立非軍事化、世俗的巴勒斯坦國,哪怕該國與以色列老死不相往來,這便是晚年沙龍對以巴和平一種遲到的理解。
  轟然倒下前,沙龍在總理位置上有兩個驚人之舉:將“一生對手”阿拉法特逼入絕境;實施“脫離接觸”行動,清空加沙地帶全部21個猶太人定居點,並努力使以色列人相信,這是為和平所必須做出的讓步。
  2005年歲末,年近78歲的沙龍毅然退出自己參與創建的利庫德集團,憑藉一己之力組建前進黨,以期利用民眾支持帶領前進黨贏得大選,組建強力政府推動和平。
  然而,這位戰場的常勝將軍、政壇的鐵腕強人最終被自己打敗。有人說,如果沙龍繼續主政,以巴和平或已取得突破。但是,歷史由不得假設,和平不相信如果。
  同為戰功卓著的將軍,拉賓在力勸以色列議員批准《奧斯陸協議》時說:“我是一個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尋找和平的出路。”沙龍生前曾說,在以巴和平問題上,自己與拉賓殊途同歸。
  和平,既是沙龍的未了情,也是以巴民眾及中東局勢關註者的未了情。
  今天,世上再無沙龍,而中東恩怨依舊。 新華社  (原標題:沙龍打輸“最後一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k64rklw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